春捂是初春時期的一個養(yǎng)生保健要領,這個時候天氣還是比較冷的,氣溫變化波動比較大,人體一下子很難適應,這個時候就需要春捂。春捂一般重點捂下半身,這個時候可以起到很不錯的保暖作用。
春捂重在下半身。
春捂的主要原則是“下厚上薄”。這是因為中醫(yī)認為陽氣在上,陰氣在下,因此人體下部相對怕冷,而上部相對不怕冷。所以春捂時應該重點保護下半身,如腿部和腳部,同時也要注意腰背部的保暖。
初春季節(jié),因著涼而患病的人很多,其禍根皆因“冷落”了下半身,而引發(fā)季節(jié)病或舊病復發(fā),尤其是婦科,痛經、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病患者明顯增多。每年冬去春來因愛美而受涼致病的女性急劇增加;下腹脹痛、月經不調、出血淋漓不盡者大有人在。這都是要“風度”不要“溫度”而造成的惡果。
古人在長期的生活與勞動實踐中認識到,寒多自下而生,因此中國古代養(yǎng)生家提出了春令衣著宜“下厚上薄”的主張,《老老恒言》也有“春凍未泮,下體寧過于暖,上體無妨略減”之說,既養(yǎng)陽又收陰,與自然氣候變化協(xié)調一致,可謂“天人相應”。這也與現(xiàn)代醫(yī)學所認為的人體下部血液循環(huán)較上部為差,易受寒冷侵襲的觀點相吻合。所以,春天還是以遵循“下厚上薄”為好。
春捂并不是簡單的“多穿衣服”,“捂”的位置也很重要。
1.頸項部
頸項部有風池穴和風府穴,是容易中風邪的地方。保護好頸項部,可以避免風邪侵襲,建議根據溫度戴好圍巾、帽子。
2.腹部
主要是捂肚臍,肚臍又叫神闕穴,溫暖此處可鼓舞脾胃陽氣,特別是一些胃部怕冷、愛腹瀉的人,要特別注意肚臍部位的保暖。
3.膝足部
都說“寒從腳下生”,所以膝足部的保暖也尤為重要,春捂穿衣可遵循“下厚上薄”的原則,秋褲先別著急脫。
一、把握時機。一般情況下,即使氣溫回升了,也得多捂7天左右,體弱多病或高齡老人需要捂14天以上,身體才能適應。如果過早脫掉棉衣,頭部、下肢、手部、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熱的氣溫變化中,因不適應而受寒,從而誘發(fā)疾病。總的來說,春捂要捂到清明時節(jié)方可告止。
二、把握氣溫。研究表明,對多數(shù)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來說,15℃是春捂的臨界溫度。也就是說,當氣溫持續(xù)在15℃以上且相對穩(wěn)定時,就可以不捂了。
三、把握位置。捂的位置講究“重點”。早春時節(jié),手腕、腰眼、小腿和肚臍這四個部位最需要好好捂捂。
注: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,并不代表本站立場。